在過去幾個星期,多間中國企業終於承認,他們無法償還債券和貸款利息,而且在今、明兩年,可能出現許多這樣的違約。
若借款人最後被人「包底」,總會有人輸錢,可能是銀行、債券投資者或國家;但若出現違約,便會產生壞賬。這是所有經濟體發生危機前,必會經歷的清洗過程。這些企業愈早坦白,中國愈快可以離開這混亂狀況。
違約影響消費者信心
即使涉及違約的行業廣泛,包括能源、煤炭、太陽能及鋼鐵等,但目前的影響仍很小。最新的違約是寧波的一間地產商,無力向 15間銀行償還 35億元(人民幣•下同),其中欠建行 10億元。地產是經濟的核心,很多人投資地產及借錢買樓。我關注的是,若有更多地產商倒閉,更多樓被銀行或清盤人拍賣,樓價可能會下跌,繼而影響消費者信心及減少消費。
信心是任何銀行系統的骨幹。信心不足可以對銀行及其他放貸機構造成不愉快的後果。美國花了 5年時間從樓價大跌市走出,有人稱現在的違約危機為「中國的貝爾斯登時刻」,但我希望不是。
中國領導層需要時間,逐一解決債務、腐敗、環境污染及保障就業問題,並最終得到有意義的經濟復甦,而不是靠投機錄得增長。若中央能夠避免系統性風險,要接受少於 7.5%的增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