綜合各學者對於閱讀成份的分析,可以整理為下面的 12 項「閱讀教學要素」:
範疇 | 文本 | 讀者 |
---|---|---|
文面 | 朗讀或默讀 | 詞彙(及語法) |
圖式 | 瀏覽及分層次 | 提取已有知識 |
文章 | 文章結構 | 建立心象,想像文章中的世界 |
意思 | 概括文章重點 | 連繫文章內容與讀者生活經驗 |
世界 | 評價文章內容與形式 | 創造新知識 |
反思 | 就所讀提問 | 監控與修訂自己的閱讀過程和結果 |
閱讀在觀念上大抵可以分成兩大環節:我注六經,以及六經注我。我注六經,指讀者要好好把握文本的內容,不刻意歪曲原意,這是文本的一端;六經注我,指文本內容於我有何意義和價值,用我的眼光詮釋文章的意思,甚至無可避免地誤讀,這是讀者的一端。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二者,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時發生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糾纏互滲,無法實際分開。
六、七十年代之後的文學理論,特別是讀者反應理論 (reader response theory) 和解構批評 (deconstruction),太強調六經注我的一環,把錯讀 (wrong reading) 統統當成誤讀 (mis-reading),是走進了另一極端,對於閱讀教學,既無裨益,甚至指向了窮巷。
以上 12 項閱讀要素中,首 2 項為閱讀的條件;跟著的以下 5 項為理解的基礎;最後 5 項為理解的提昇。其中中間 5 項:
分層 (Clustering) 已有知識 (Activating prior knowedge) 結構 (Recogonizing text structure) 心象 (Elaboration) 概括 (Summarizing)
可稱為「CARES」閱讀教學法,以方便記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