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教養大震撼》告訴我們,原來太多的親子教養知識都是錯誤的。本書作者根基於近年來多項科學研究成果,披露出近十年來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領域的無數驚奇發現。書中所言,不僅有充分的科學證據,也撼動人心。文筆流暢易讀,章章都是大震撼。即將為人父母者,特別要共同來讀這一本書。即使是已為人父母者、中小學老師及教育政策制定者,也應該要瞭解這些新知,以教養我們的下一代,幫助他們成長,甚至認識自己。
摘要:
- 讚美:
- 小孩沒恆心,沒毅力,經不起挫折,可能都是被過度讚美害的。
- 稱讚小孩聰明,等於告訴他,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,到最後小孩為了看起來聰明,就別去冒做錯的險。
- 讚美,應該稱讚孩子的努力過程。讚美必須基於事實,才有用。
- 自尊心,只能讓人自我感覺良好,但無助於學業成績與未來的事業成就,亦無法降低暴力。
- 睡眠:
- 睡眠不足,嚴重傷害兒童智力發展,與鉛中毒不相上下;鬧情緒、容易衝動、不愛理人,也是長期缺眠的症候。
- 晚一小時上學,可以改善青少年學業成績與生活品質。而且,孩子少睡易胖;因為少睡,白天就會疲倦少活動,反而不會去運動消耗熱量。
- 族群意識:
- 小孩天生就會歧視。孩子一旦看見任何群體之異同,馬上就會發展出對我類的偏好。學校愈是族群多元,學生就愈是只跟自己的族裔交朋友。
- 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有必要,還要趁早。
- 說謊:
- 父母常在不知不覺中鼓勵孩子撒謊。孩子愈大愈會說謊,大人很難觀察出來。
- 依孩子的定義,只要說法不實,就是說謊。
- 撒謊,其實是認知與社交技能高人一等的表徵;因為小孩必需先搞清楚什麼是真實,並憑空想出另一個版本,再將新版本推銷出去。
- 聰明:
- 小學以前的智力測驗,無法測驗出未來學業表現;IQ要等到11、12歲再考,會比較可靠。小孩的智力發展,並非一條優美曲線,可能會陡起拔高,也經常原地踏步。
- EQ (情緒智能) 與學業成績,只有10%的低相關。
- 兄弟姊妹:
- 有形財物的分享或據為己有,才是家中小孩吵架打架的最重要原因,爭寵不是。
- 手足關係最好的指標,是在弟妹出生以前就已決定,那就是兄姊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品質。
- 青春期:
- 絕大部分的青少年,都會向父母撒謊。
- 十四五歲(不是高中階段),是孩子自主權需求最強烈的時間點,也是最反抗父母權威的時間點。
- 與父母不和的青少年,早在青春期前就不和,進入青春期並非爭吵的起因。
- 青少年大都有膽從事危險的冒險行為,卻害怕出糗(例如外表出差錯、少男邀請女生共舞)。
- 父母管教孩子,應該要訂規則,並且貫徹執行;但要有彈性,可以協商,讓孩子從心裡尊重規則。
- 親子間的摩擦與爭吵,困擾的對象主要是父母,父母會耿耿於懷;青少年則覺得偶爾吵一吵有助增進感情。
- 自制力:
- 自制力(專注力)比IQ還重要,對學業成績與學習動機大有幫助。
- 心智工具教學法,讓小孩有辦法維持自己的興趣,比傳統教室上課教學,更能讓小孩專注學習、思考。
- 遊戲有助於抽象思考。
- 人際關係:
- 父母吵架,要在小孩前面解決衝突,讓小孩學到如何妥協與和解。
- 父母不讓小孩看打打殺殺的電視節目,結果小孩反而在別的節目學到結幫、結交的技巧與罵人的藝術。
- 社交技能良好(人緣好)的孩子,最會用關係型攻擊欺侮同學。
- 同理心不見得就帶來慈悲心,人們也可以藉此解讀旁人心思,並運用技巧去損人利己。
- 學說話:
- 嬰兒需要看到真人講話才能學習語言。看腦力開發DVD、聽CD,是沒用的。
- 爸媽在嬰兒努力出聲發音時,適當給與回應,有助嬰兒學講話。
- 語言能力之好壞,只有25%可歸因為遺傳因素。
- 幼兒時達表達能力強,與未來閱讀能力具有高相關,至於數學成績,則沒有影響。
- 結語:
- 教養兒童與青少年,必須拋棄兩種常見假設:
- 對大人有效的,對小孩也一樣有效。
- 孩子有了正面特質,就不會有負面行為。
- 其實,孩子看起來就像個「行走中的矛盾綜合體」,想法與行為會抵觸,例如知道水果好,但不表示他會吃。
- 教養兒童與青少年,必須拋棄兩種常見假設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